金一德教授与中国美院国际教育学院师生合影
2018年1月18日,正值“西湖志——徐君萱、金一德作品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借此机会邀请金一德老师为美院留学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许多留学生十分兴奋能看到出现在中外教科书上的艺术家真迹。
金一德教授
当天下午两点三十分,金一德老师如期而至,一身朴素深灰色棉衣,一头花白短发,一个人步履矫健的走进美术馆,低调如常,见到等候在此的国际教育学院师生,十分热情的与大家握手,关切的询问同学们学习的专业,看到不同肤色的留学生,询问他们来自的国家。
寒暄过后,同学们在金一德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学习展出的作品,期间金一德老师讲述了自己不同作品的创作背景,说起展出的玉兰花时,金老师说:他在观察玉兰花时,感觉他们簇拥在一起,像云朵一般,就是把这瞬间的感受记录下来。
金一德教授带领美院留学生参观画展
看完展览后,金一德老师和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和徐君萱老师共同求学的经历,两人师出同门,在艺术道路上相伴多年,互相交流帮助,但风格决然不同,各自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想。
“徐君萱老师是强调诗意的表现,而我是主张力量的表现,我喜欢有张力的,冲破画面的东西。”——金一德。
金一德老师说:“孤独是艺术家必须的特质。艺术家必须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外人是进不来的。艺术创作要找那种荒草丛生、布满荆棘的小路,不要走别人已经走出来的路,这样你才有可能走出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金老师仍谦虚的说自己还在探索,在寻找这样一条路。
金一德老师喜欢海明威与奥尔罕·帕慕克的文学作品,他说他们的文学作品会给自己带来许多艺术灵感。金一德老师还以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格拉斯的《铁皮鼓》中的选段为例,为留学生们讲述艺术创作中坚持与想象力的重要意义。
金一德老师说:“坚持是一辈子的事情,一定要有信念,心无旁骛。”“文学作品中看似夸张的想象力,其实都是源自生活,可能是作家听到的民间传说,也可能是因为一个善意的谎言,就像《百年孤独》中讲述的美丽的少女被风带到了天上,《铁皮鼓》中的小男孩声音可以震碎玻璃般。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做艺术更是需要想象力,不要局限在一个固有的框架中。”
期间,金一德老师回答学生问题时说道:“在艺术探索的路上,困惑与迷茫是伴随终生的,这才是真正的常态。但是,不能因此而停止探索,只有在不断尝试、失败后才会得到成长。做艺术一定要竭尽全力,即使失败了,也不后悔。”
席间,金一德八十多岁高龄,坚持自主站立演讲,其朴素、真挚与纯粹的艺术态度,感染了在场所有师生。
金一德教授为留学生给你们分享自己的艺术创作经验、解答疑惑
金一德教授与国际教育学院师生亲切互动
留学生观展现场